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时斓娜 实习生 李梓源
“万里黄河第一坝”龙羊峡水电站、“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园”海南州生态光伏园,从水利枢纽到光伏矩阵,高原上的绿色能源正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造福千家万户……近日,记者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采访了解到,在这些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中,保险资金发挥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优势,为一系列工程注入金融活水,为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增添绿色动力。
“水电走廊”守护黄河安澜
在海南州共和县的黄河干流上,龙羊峡水电站昂首挺立,拦截湍急的黄河水,将其转化为碧波万顷的水面和长流不辍的绿电。
龙羊峡水电站是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海黄河公司)19座水电站之一,该公司是青海最大的发电企业,电力总装机2893.12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比95.44%,是西北电力发展的重要支撑。2017年,中国人寿以80亿元投资支持青海黄河公司。2019年,再次以90亿元股权投资领投青海黄河公司项目,以保险资金周期长、稳定性高等优势有效匹配电力清洁能源产业的需求,为像龙羊峡水电站这样的民生工程持续注入发展动能。
“1滴水发11次电。”青海黄河公司工作人员这样形容公司所属黄河上游干流河段11座中大型梯级水电站串联起的“水电走廊”。置身龙羊峡水利枢纽观景平台,巨大的水库波光粼粼,黄河水正经水轮发电机能量转换,缓缓流向峡谷深处。
光伏“蓝海”带来增收“甘霖”
在位于海南州共和县塔拉滩戈壁的青海黄河公司共和光伏产业园,记者登上巡检塔,一睹由光伏发电矩阵组成的“蓝色海洋”。
“哇,光伏羊!”同行记者突然伸手一指,大家纷纷驻足,看到在“蓝色海洋”中不时有白点闪动。走近可见,光伏板下,羊群正在悠然地啃食牧草。
“这就是板上发电、板下牧羊的‘光伏+生态’模式。”工作人员笑着解释,这样既能减少杂草对发电效率的影响,又能促进生态修复。光伏产业园建成后的短短数年间,光伏子阵区内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覆盖率提升80%,荒漠化土地缩减100平方公里。
看着眼前的绿色草甸和珍珠般散落其中的“光伏羊”,很难想象塔拉滩过去草场退化、“风吹石头跑”的旧景象。随着荒漠沙丘变成草原绿洲,为解决伴随而来的除草问题,光伏产业园里加盖起了羊舍,一群群“光伏羊”成为天然除草“义工”,不仅减少了人工成本,还带动周边牧民年增收数万元,实现“绿电+生态+民生”的多赢局面。
像塔拉滩这样的光伏产业项目还在更多地方发挥着“造血”作用。据了解,中国人寿资产公司为陕西、甘肃、吉林等地的光伏产业项目建设注入7800万元险资,支持当地畜牧业发展,还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567户脱贫户每年每户可从项目获得收益3000元。
“大项目”托起“好日子”
沿着黄河峡谷蜿蜒而行,记者来到位于海南州贵德县黄河干流上的拉西瓦水电站。中控室内,一条条数据曲线实时交错闪动。“水电站安装6台70万千瓦机组,年平均发电量102亿千瓦时,是黄河上大坝最高、装机容量最大、发电量最多的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工作人员介绍道。
“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我们拉西瓦水电站既是西北骨干电源,又是生态湿地景观。”工作人员表示,这座雄伟的水电站不仅提供了强大的绿色能源,更筑起了生态屏障,“老一辈人都说拉西瓦的山光秃秃的,现在你看,已经有新绿了。”
从巍峨水坝到无垠“蓝海”,从智能储能到“光伏羊”,青海的清洁能源项目正将绿电送入千家万户,托起百姓的“好日子”,书写一个个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得益彰的动人故事。
怎么办理股票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