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99a1be65ac6336aa1e837ad557f73c
东南网10月11日讯(本网记者 谭佩)当前,以工业机器人为载体的新技术日益接手以往由人工执行的任务,将对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和工资分配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近日,“述学·咨政——第15届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展播”第十期《工业机器人、工作任务与非常规能力溢价——来自制造业“企业—工人”匹配调查的证据》正式上线。
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余玲峥教授首次结合我国智能制造工作场所,构建“机器人—工作任务”一般性理论框架,论证机器人渗透生产环节对企业内工资分配的重塑机制。本文是目前国内这一议题研究的首篇文献,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空白,更为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就业与分配挑战提供了科学方案,极大地推进了智能制造与劳动力市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表明,由于工业机器人与不同工作任务具有不同程度的替代弹性,其中,对可编码和重复性的常规任务存在替代性,对高级认知和社会互动的非常规任务具有互补性,工业机器人的引入促使非常规任务相对工资增长,从而非常规/常规任务工资差距扩大。利用制造业“企业—工人”匹配数据的经验证据证明了这一点,工业机器人使非常规任务工资大幅增益,工业机器人所体现的技术进步是任务偏向型(TBTC),而非传统意义的教育技能偏向型(SBTC)。此外发现,在私营、外资企业以及出口贸易企业中,工业机器人对任务工资差距影响尤为明显。工资差距更多来自于非常规能力的价格效应而不是禀赋效应。
在实践层面,本文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进共同富裕等政策制定提供精准依据。文中指出,智能制造已呈不可逆转之势。政府、企业与个人需协同应对: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企业应重视人机优势互补,重构工作岗位;劳动者则需主动培养与数字技术互补的高级技能,提升就业韧性。
怎么办理股票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