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水听山皆学问:一句古训里的生存智慧
作者:洪涛 列位看官,今儿个咱要唠一唠《增广贤文》那句“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这话乍一听平淡无奇,但细琢磨起来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生存真经,藏着洞察万物的大学问!
图片
先说这"近水知鱼性"。想当年,在那江南鱼米之乡的太湖边上,住着个打渔的张老汉。他每日天不亮就摇着小船入湖,春看鱼甩籽,夏辨浪翻花,秋探鱼群潜底,冬寻冰下活物。有一回,邻村王二头学着张老汉下网捕鱼,忙活一整天却收获寥寥。张老汉见了笑着指点:"你看这水面,波纹细碎处是鲫鱼,浪花翻涌处必有鲤鱼,若见水面冒泡,那是鲶鱼拱泥哩!"原来张老汉常年与水相伴,熟知不同鱼种习性——鲤鱼喜活水,常在漩涡处打旋;鲶鱼爱阴凉,专往石缝里钻。就靠着这份对水和鱼的了解,张老汉总能满载而归。这正是"近水知鱼性"的生动写照,朝夕相处间,自然摸清了其中门道。
图片
再讲讲"靠山识鸟音"。话说北宋年间,汴京郊外有座白云山,山脚下住着个樵夫李三。这李三每日进山砍柴,听多了鸟鸣,竟练出了听声辨物的本事。有次他刚走到半山腰,忽听林子里传来急促的"啾啾"声,抬头一看,原来是几只麻雀在低空盘旋。李三心中一惊:"这是有野兽出没的信号!"赶忙放下柴担,躲到树后。果不其然,片刻间一只斑斓大虎从林间窜出。原来李三早就发现,麻雀遇袭时叫声尖锐急促,觅食时则欢快清脆,不同叫声代表不同情形。正是靠着这份对山林鸟兽的熟悉,李三在险象环生的大山里总能化险为夷。
图片
放眼古今,这道理在各行各业都管用。药王孙思邈翻山越岭,尝遍百草,才著成《千金方》;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熟知洋流风向,方能乘风破浪;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常年勘察山川,才能准确判断地质构造。可见,无论是谋生还是治学,想要有所成就,都得下一番贴近观察、深入钻研的功夫。
图片
列位,这"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说的就是个熟能生巧、深入了解的道理。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只要肯花心思,在熟悉的领域里深耕细作,自然能掌握其中规律。这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历经千年岁月,依然熠熠生辉,值得咱们细细品味!
二哥的万花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怎么办理股票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