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杨文漪 通讯员 孙姝 乐霞
七月的沙湖公园琴,荷叶田田托起粼粼银波,汉服采莲女身影掠过乌篷船,露珠倏忽滚入她手捧的莲灯。
“百年前的私家花园,如今成了我们的‘夏夜客厅’!”居民周福生感叹。
百年间,沙湖曾历经三次萎缩,水域一度濒临缩减至1600亩,直至2002年《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水域最终稳定在4600亩。随之启动的沙湖公园建设,更将这里蜕变为377公顷的都市绿心。
江城六月,沙湖公园荷花盛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实习生 曾清荷 摄)
沙湖之变,是公园深度融入城市生活的生动缩影。据统计,武汉公园总数已达1024座,正式迈入“千园之城”行列。
回望10年间的武汉,经济总量攀升,人口持续涌入,人均绿地面积却实现了令人瞩目的“逆增长”。星罗棋布的千余座公园与蜿蜒串联的两千余公里绿道,共同织就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城市生活底色。
俯瞰沙湖公园。(通讯员供图)
当漫步园中成为习惯,城市与公园的边界在交融中消弭——究竟是“城在园中”,还是“园在城里”?这份诗意栖居的图景,与中央擘画的蓝图高度契合。
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理念以来,武汉便成为这一理念的坚定先行者。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回望这座“百湖之市”,两江穿城、百湖星罗、百丘林立是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如今公园秀美、绿道环绕、生态宜居的“千园之城”盛景,则是千万武汉人用智慧与汗水精心雕琢、献给新时代的一份厚重而秀美的绿色答卷。
百年“园”梦,人民城市人民建
7月14日傍晚,阵雨初歇的中山公园,草木清气漫过和平鸽广场。
1910年,这里是汉口巨贾刘歆生的私家花园“西园”。1951年,19万武汉市民用肩膀夯筑起人民公园的基石,铸就了今日公园的规模,也烙印下“人民公园人民建”的基因。经历岁月洗礼与多次改造,如今的中山公园不仅是闹市“绿宝石”,更是武汉公园建设践行人民性的鲜活样本。
中山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以来,公园拆除了3号门30多间商铺,让钢筋水泥退场,代之以开阔的草地与蜿蜒的小桥流水;曾经的溜冰场也化身为实用的停车楼。这一系列举措,使公园的经营性场所整体缩减近三成,收费项目大幅精简,仅保留了服务市民游客的必要设施,让绿意真正回归主角,触手可及。
中山公园森系小酒吧成了年轻人聚集的新据点。(通讯员供图)
而保留下来的服务项目,则致力于普惠与多元:湖心亭摇身变为亲民的茶咖小岛,让人惬意消磨半日时光;游乐园区内的大茶舍,几块钱就能捧上一大缸地道的川渝大碗茶;森系小酒吧则成了年轻人聚集的新据点。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市民,都能在这片绿洲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角落。
公园更不忘解决市民的实际困扰——靠近银松路的北门新建了一座地下停车场,提供453个泊位,有效纾解了公园自身及周边社区、商圈的“停车难”顽疾,市民前往热闹的万松园美食街也变得轻松便捷。
中山公园的蝶变,映照武汉百年公园史。
1905年张之洞倡建“导民善法”近代公园,首次将园林与大众福祉相连;1923年首义公园推倒督军私宅围墙,宣告“私园时代”终结;1949年周苍柏捐献500公顷“海光农圃”,东湖从此成为全民财富。
东湖凌波门栈道。(通讯员供图)
新中国的曙光里,跑马场的喧嚣沉寂,化作解放公园的第一片绿荫;汉江畔、莲花湖边,一座座区属公园破土而出,编织起普惠的绿色网络。
20世纪80年代,激情进一步迸发:武汉举全城之力打造的黄鹤楼公园、武汉动物园,惊艳亮相,至今仍是市民、游客最热衷的好去处。上世纪90年代,20余座公园如星辰点亮江城,让“公共”与“人民”成为武汉绿色基因的永恒底色。
山水归心,公园重绘山水之城
上世纪90年代,当北京、深圳等12座城市相继荣膺“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时,武汉的绿化事业却陷入绿量不足、特色不彰的困境。
当时,武汉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6平方米,远低于7.5平方米的“国标”。按彼时人口计算,未来5年需新增相当于35座中山公园的绿地面积。
这并非自然的亏欠。坐拥两江交汇、百湖星罗的云梦故地,武汉本应山水生辉。然而,在追逐大时代浪潮的城市建设中,生态曾一度让位于经济。
痛定思痛,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武汉市决定以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实施绿满滨水、显山透绿等四大工程,大手笔建设公园自此成为武汉重拾山水荣光的关键举措与生态盾牌。
汉口江滩重生,是绿满滨水的典范。从江汉关至粤汉码头,1.04公里长江北岸曾码头林立、棚户密布。武汉毅然拆迁40余家单位、拆除16万平方米建筑,终在2002年国庆建成一期江滩公园,开园即迎10万市民。“两江四岸”建设热潮随之席卷,武昌、汉阳等江滩公园相继崛起。
武汉以生态为笔、以城市文化为墨,在两江四岸的画卷上,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图景,全力打造世界级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摄)
蛇山焕新颜,是显山透绿的代表。黄鹤楼所在的蛇山南坡,曾因密布建筑而“有山不见山”。武汉拆除30万平方米建筑,种植160余种、10万余株树木,将其蜕变为色彩斑斓的生态野趣林。龟山、梅子山等山体随后也踏上拆违显绿之路。
进入新时代,武汉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增进市民绿色福祉。
在百湖之畔,166个湖泊被“三线”牢牢锁定,湖畔公园如卫士般扼守,终结了填湖的铲车轰鸣。
在长江岸线,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持续推进,形成世界最大滨水绿色空间,成为“长江大保护”的生动实践与亮丽风景。
在群山之巅,466座山体迎来集体救赎,75座“伤痕山体”历经7年修复,终以山体公园之姿重生,峭壁矿坑化作市民的健身步道。
在湿地深处,六条放射状生态绿楔撑开城市呼吸的脉络,71座湖泊公园与32处小微湿地编织成“一湖一景”的诗意网络。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聚光灯下,武汉以全球首个千万人口“国际湿地城市”的身份,向世界讲述人水共生的故事。
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街府河湿地天鹅湖,野生小天鹅正在水面游动,前来越冬的候鸟密密麻麻地栖息在河滩上。(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通讯员 刘以聆 刘文婷 摄)
在城市边缘,金口垃圾填埋场的恶臭之地绽放为园博园的花海,戴家湖从煤灰山蜕变成联合国奖项加身的生态公园——这些伤痕的治愈,最终成为惠及百万市民的绿色福祉。
如今,星罗棋布的江滩公园、湖泊公园、山体公园交织辉映,绘就“江风湖韵、山清水秀、树茂花繁、人在园中”的山水园林新画卷,为“千园之城”烙下鲜明的湿地花城印记。
与之相伴的,是武汉绿化指标的持续跃升:至2023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12%,绿地率达40.0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01平方米。
精绣品质,方寸绿洲点亮美好生活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要求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2020年起,武汉的公园建设已经从追求“规模扩张”迈向深耕“精绣品质”。
一场公园“扫盲”行动席卷街巷。卫星影像扫描钢筋水泥的缝隙,设计师俯身丈量被遗忘的边角地——高架桥下的灰暗角落、老社区废弃的锅炉房、地铁通风口旁的畸零地块,纷纷在巧思中重生。
汉阳区鹦鹉小道旁,曾堆满建筑垃圾的400平方米死角,如今成了老人摇扇对弈的“楚汉园”;江岸区澳门路高架桥柱间,彩绘的“星空乐园”让孩童在星座地灯上跳跃追逐。
水果湖北岸口袋公园。(通讯员供图)
“哪里需要绿,我们就在哪里播种!”这声承诺化作平均每4天“长”出一座新公园的速度,716座社区公园与口袋公园如繁星洒落,占全市公园七成。
这些“巴掌大”的绿洲,藏着全龄友好的城市密码。
它们是银发族的幸福半径。硚口区“民法典公园”的长廊下,法律条文被刻进火柴雕花景墙,退休法官王振国每周在此开设公益普法课;武昌紫阳公园的适老健步道,加宽坡度与防滑地胶让轮椅畅通无阻。
它们是童年记忆的欢乐世界。光谷“星空公园”的陨石滑梯与天文望远镜,成为少年追逐宇宙梦想的起点;江汉区“鲸奇公园”的铁轨主题游乐架,让京广线列车的轰鸣化作游戏背景音——这些由千名居民投票选出的设计,成为住建部“适儿化改造样板”的武汉注脚。
光谷“星空公园”。(通讯员供图)
它们是青春能量的充电站。洪山区“玫瑰体育公园”的夜光篮球场,大学生林浩坤用一记三分球庆祝毕业;汉阳区“琴台知音园”的街舞地胶广场,00后女孩陈悦和团队在此排练城市赛作品。
2024年,武汉102处公园体育设施、830场文化活动、65公顷共享草坪重构了市民生活节律:金秋菊展吸引600万人次打卡,“花漾生活”市集单日销售额破百万,22座书香公园让山水与文字相融……正如武汉市园林局负责人所言:“‘公园+’让大战略转化为可触摸的小确幸。”
为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武汉将颁布实施绿道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全面统筹“山、水、路、岸、产、城”空间关系,实现绿道网络成形,逐步建成畅通便捷、完善舒适、特色彰显的“江城绿道”网络。
到2027年,全市绿道将突破3000公里,可将各类公园串珠成链、织链成网,方便人们到达游憩,满足市民多元生活需求。
怎么办理股票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