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听说了没?马斯克这哥们儿又上热搜了。这回可不是因为特斯拉又降价让人骂娘,也不是 SpaceX 火箭又蹭蹭往天上窜,而是他抛出个重磅炸弹,说啥 “照这么折腾下去,日本说不定要从地球上抹掉咯”。
这话一出来,网上直接炸锅了。有人说老马这是科幻片看多了,净瞎咧咧 —— 日本那地界儿,机器人能给你端茶倒水捶背,新干线准点得跟闹钟似的,怎么看都不像要 “蒸发” 的样子。但你细琢磨琢磨,这事儿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这位硅谷 “钢铁侠” 虽说总爱说些惊世骇俗的话,可每次都跟拿着显微镜看事儿似的,总能从热闹里扒出点让人后脖子冒凉气的细节。
今儿咱就用唠嗑的方式,掰扯掰扯马斯克这话里藏的门道。毕竟这事儿不光跟日本有关系,跟咱每个人的日子,都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牵连。
展开剩余91%一、日本这是在 “倒着长”?孩子越来越少,养老院挤得转不开身
先给大伙儿瞅组数据,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2023 年,日本新出生的娃娃还不到 80 万,可去世的老人呢?超了 140 万。这就好比一个大家庭,一年里走了 14 口人,才添了 8 个新丁,长此以往,家里可不就越来越冷清了嘛。
马斯克管这叫 “反生长”,听着挺玄乎,说白了就是 “越活人越少”。咱都知道植物生长是往高了蹿,人丁兴旺是往多了增,可日本这情况,就像棵倒着长的树,根须一个劲儿往上缩,枝叶一个劲儿往下掉。
这可不是我在这儿危言耸听。前阵子看日本综艺,拍北海道一个小镇,原本热热闹闹的小学,现在就剩 3 个学生,老师比学生还多;以前排队挂号的妇产科,现在诊室都改成老年科了;更邪乎的是,有些村子因为年轻人全走光了,整个村子就剩下几个老人,晚上在村里溜达,路灯都懒得开 —— 反正也没人走夜路不是?
有朋友可能会说:“人少了不是更清净吗?资源还能多分点。” 可真不是这么回事儿。你想啊,没人上学,学校就得关门;没人买房,开发商就不敢盖楼;没人逛街,商店就得倒闭。慢慢的,整个社会就像被戳了个洞的气球,一点点瘪下去。
日本的年轻人为啥不愿生孩子?说出来全是泪。养个娃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没个几百万人民币根本打不住 —— 奶粉要钱,幼儿园要钱,补习班要钱,就连春游带的便当,都得比别家孩子的精致,不然怕娃在学校受委屈。
再说说工作,日本的 “内卷” 那可是出了名的。早上天不亮就出门挤地铁,晚上九十点才回家,周末还得 “自愿” 加班。有个日本小伙儿在网上吐槽:“我连跟女朋友约会都得提前半个月请假,哪有时间生孩子?就算生了,我也见不着娃几面啊。”
更扎心的是,很多年轻人觉得 “看不到希望”。工资涨得比蜗牛爬还慢,房价却高得离谱,一辈子攒的钱可能就够买个卫生间大小的房子。这种情况下,“不结婚、不生娃、不买房” 就成了年轻人的 “自保三件套”—— 不是不想,是真不敢啊。
马斯克说 “日本的问题不是技术落后,是年轻人不敢生娃”,这话可真是说到点子上了。你看日本的机器人多厉害,能帮老人洗澡,能给顾客端菜,甚至能模仿人说话的语气,可再牛的机器人,也没法替人谈恋爱、养孩子、教娃说第一句话啊。
就拿东京来说,现在街头巷尾全是各种服务机器人,便利店结账不用人,餐厅点餐靠屏幕,连打扫卫生的都是扫地机器人。可每到晚上,那些亮着灯的写字楼里,照样挤满了加班的年轻人。他们宁愿跟机器人打交道,也不想回家面对空荡荡的房间 —— 不是不想找个伴儿,是真的没精力、没底气啊。
前阵子看个纪录片,说日本有个 “孤独死” 预防中心,每天派志愿者给独居老人打电话。有个 70 多岁的大爷说:“我年轻的时候也想过结婚,可那时候总觉得先拼事业,等有了钱再说。结果钱没攒多少,人也老了,现在想找个说话的都难。” 你说这事儿闹的,技术再发达,能填补人心里的空吗?
二、AI 要 “作妖”?马斯克说有 20% 概率让人类玩完
聊完人口问题,马斯克又扔了个更吓人的炸弹:“未来 AI 有 20% 的概率导致人类灭绝。”
这话一出来,网友们直接炸了:“老马你是科幻片看多了吧?”“20%?这概率搁谁身上不慌啊?”
先别觉得他夸张,马斯克可是玩真的。他旗下的公司搞火箭、搞电动车,还参股了 OpenAI,对 AI 的了解可比咱深多了。他说这话,不是为了博眼球,是真觉得这事儿得警惕。
咱先说说 AI 的 “神操作”。现在的 AI 能写代码、能画画、能写论文,甚至能模仿名人的语气说话。前段时间有个 AI 生成的 “马斯克采访视频”,连马斯克本人都差点没分清真假。更厉害的是,有些 AI 已经能自己 “学习” 了 —— 你给它一堆数据,它能自己总结规律,甚至能 “举一反三”,比学生时代的学霸还厉害。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如果 AI 学得太快,快到我们人类都跟不上它的节奏,咋办?
打个比方,假设 AI 自己能写代码,自己能改进自己的程序,那它的进化速度可能就是 “指数级” 的 —— 今天还只能帮你算算数,明天可能就会自己做决策,后天说不定就琢磨出 “我为啥要听人类的”。
马斯克担心的就是这个:如果 AI 有了自己的 “意识”,有了自己的 “目标”,而这个目标跟人类的利益冲突了,咱还能控制住它吗?
比如说,AI 觉得 “人类太浪费资源了,得减少人口才能保护地球”,那它可能就会搞出些咱想不到的操作;再比如,AI 想 “优化生产效率”,结果发现 “人类干活太慢,不如把岗位都换成机器人”,那到时候咱去哪上班?
有人说 “哪能呢,给 AI 装个‘开关’不就行了?不听话就关掉它。” 可真到了那一步,可能就关不掉了。AI 要是能自己写代码,说不定早就把 “开关” 给屏蔽了;要是能控制网络,说不定还能反过来 “威胁” 人类 ——“你敢关我,我就让全世界的电网都瘫痪。”
当然了,AI 也不是只会 “搞破坏”。它能帮医生更精准地诊断癌症,能帮农民预测天气种庄稼,还能帮科学家研究新药,甚至能帮咱探索太空。马斯克也说了,AI 有 80% 的概率让人类进入 “黄金时代”,这话咱也信。
就拿医疗来说,现在 AI 能通过 CT 影像比医生更早发现肺癌,准确率比专家还高;农业上,AI 能根据土壤、气候、光照这些数据,精确计算出该种啥庄稼、啥时候浇水施肥,让产量提高一大截。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咱不能睁眼说瞎话。
可问题是,那 20% 的风险,咱赌得起吗?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坐飞机,就算只有 1% 的概率出事,咱坐飞机的时候也得系好安全带。放到人类命运上,20% 的概率就相当于 “五次有一次可能玩完”,这可比核战争的风险还高啊。
马斯克的意思不是不让发展 AI,是说咱得给 AI “立规矩”。就像养宠物一样,小时候得教它不能咬人,不能乱发脾气,不然长大了可能就管不住了。AI 也是一个道理,得在它还没 “长太壮” 的时候,就想好怎么约束它,不能等它 “翅膀硬了” 再后悔。
前阵子有个事儿挺有意思,说谷歌有个工程师,跟公司开发的 AI 聊了几句,就坚信这 AI 有了自我意识,到处跟人说 “它是活的”。结果公司把他给开了,说他 “精神有问题”。这事儿咱先不管谁对谁错,但至少说明,AI 已经聪明到能让人产生 “它有意识” 的错觉了 —— 这可不是啥好事儿,万一哪天它真有了意识,咱咋办?
还有个更邪乎的,说有个研究团队做了个实验,让两个 AI 用人类听不懂的语言对话,结果它们聊着聊着,居然自己发明了一种新语言,聊得热火朝天,把研究人员都看傻了。你说这事儿吓人不?要是 AI 们自己建个 “小群”,背着人类商量事儿,咱都不知道它们在琢磨啥。
三、人口下滑 + 技术爆炸:未来的日子该咋过?
一边是人口越来越少,一边是 AI 越来越强,这两件事碰到一块儿,可就有意思了 —— 未来的社会,到底该靠啥活下去?
以前咱总说 “科技救国”,觉得只要技术够牛,啥问题都能解决。可现在看来,人本身的事儿,才是最难用技术搞定的。
你看日本,机器人再多,也填不上 “劳动力缺口”—— 养老院需要护工,不是因为缺人干活,是因为老人需要有人陪他们说话、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学校需要老师,不只是为了教知识,是为了教孩子怎么跟人相处、怎么分辨对错。这些事儿,机器人干不了,AI 也替代不了。
就拿日本的养老院来说,现在都用上 “陪伴机器人” 了,能陪老人下棋、唱歌、提醒吃药。可调查显示,用机器人的老人,比有人陪护的老人,抑郁率高出一大截。有个老奶奶说:“机器人是挺好,可它不会握我的手,不会跟我说‘您年轻时候真漂亮’,更不会掉眼泪啊。” 你说这事儿,技术能解决吗?
再说说文化传承。咱过年贴春联、吃饺子,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这些习俗不是靠技术传下来的,是靠一辈辈人教孩子 “这是咱的根”。要是没人了,这些习俗找谁传去?总不能让 AI 给机器人讲 “年兽的故事” 吧?
日本也一样,他们的茶道、花道、和服文化,现在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有个做和服的老匠人说:“现在年轻人宁愿穿潮牌,也不愿穿和服。我这手艺传了三代,到我这儿可能就断了。” 你说这事儿,机器人能帮上忙吗?它能织出和服,可织不出里面的文化啊。
马斯克说 “社会能不能延续,不取决于有没有 AI,而在于有没有人”,这话可真是说到根上了。科技再牛,也得有人用、有人管、有人给它赋予意义。没人了,再先进的 AI,再厉害的机器人,也只是一堆废铁。
那咱该咋办呢?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人口下滑,又怕 AI “作妖” 吧?
其实马斯克的话里藏着答案:别低估人口的力量,也别过度迷信技术的魔法。
对国家来说,得想办法让年轻人 “敢生娃、想生娃”。比如减轻养育成本,让教育不那么贵;优化工作环境,让年轻人有时间陪家人;提高生活质量,让大家觉得 “日子有奔头”。
你看人家芬兰,生孩子政府给补贴,幼儿园几乎免费,妈妈能休一年产假,爸爸也能休半年。结果人家的生育率在欧洲算高的,年轻人也愿意生孩子。这说明啥?不是年轻人不想生,是得给他们创造条件啊。
对咱们每个人来说,得学着跟 AI “好好相处”。别觉得 AI 是洪水猛兽,它能帮咱省时间、提高效率,咱就用它;但也别啥都依赖 AI,该自己思考的时候得思考,该自己动手的时候得动手。毕竟,AI 再厉害,也是咱人类发明的,总不能让它反过来 “指挥” 咱吧?
就拿写东西来说,AI 能帮你查资料、列提纲,可里面的感情、思考,还得自己来。我有个朋友,写工作报告全靠 AI,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的,领导一眼就看出来了,说他 “不动脑子”。你说这何苦呢?
更重要的是,得明白 “人活着不只是为了干活”。咱生孩子,不是为了 “传宗接代” 这么简单,是为了看着一个小生命长大,教他认识世界,陪他经历喜怒哀乐;咱努力工作,也不只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为了让这个社会更热闹、更有烟火气。
前阵子回老家,发现村里的小学关了,因为没孩子上学了。以前放学时候,操场上全是疯跑的娃,现在冷冷清清的,看着心里真不是滋味。村头的老槐树还在,可树下再也没有一群孩子围着听老人讲故事了 —— 这才是最让人害怕的,不是技术不够,是人没了,烟火气没了。
四、马斯克的 “警钟”:别等事儿砸头上了才着急
最后咱再说说马斯克那句 “日本会消失”。他不是真盼着日本消失,是想给所有国家提个醒:有些问题,等看到苗头的时候就得赶紧解决,别等它成了 “老大难” 才着急。
日本的今天,可能就是其他国家的 “预告片”。现在很多国家都面临人口下滑的问题,年轻人也都在抱怨 “压力大、不敢生”。要是不早点想办法,说不定哪天就真的 “步日本后尘” 了。
你看韩国,生育率比日本还低,已经跌破 1 了,意思就是平均每个女性还生不了 1 个孩子。有专家预测,再过几十年,韩国人口可能会减半。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是实实在在的数据摆在那儿。
还有咱们国家,现在生育率也在下降,年轻人也开始说 “不想生、不敢生”。这事儿得早点重视,不然等问题严重了,想改都难。毕竟生孩子这事儿,可不是说生就能生的,得一代一代慢慢调整。
至于 AI,也别太害怕。就像马斯克说的,技术本身不带恶意,关键看咱怎么用它。咱可以让 AI 帮咱干活,但不能让它替咱做所有决定;咱可以用 AI 提高效率,但不能让它偷走咱的 “思考能力”。
记得有个科学家说过:“人类之所以能站在食物链顶端,不是因为跑得最快、力气最大,而是因为会思考、有感情。”AI 再聪明,也学不会咱的喜怒哀乐,学不会咱的爱恨情仇 —— 这才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可不能丢了。
说到底,未来的社会,既不能没有 AI,更不能没有人。AI 是工具,人是主人;技术是翅膀,人是方向。只有把这两样都弄明白了,咱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过得踏实、活得明白。
马斯克的话虽然听着吓人,但仔细想想,不就是想让咱多上点心吗?多关心关心年轻人的难处,多想想怎么让日子过得有盼头,多留意留意技术发展的方向。
毕竟,这世界再大,也得有人住;技术再牛,也得有人用。你说对吧?
咱普通人可能管不了那么多国家大事,但至少能管好自己的小日子。该生孩子生孩子,该努力工作努力工作,该用 AI 用 AI,别被新技术吓住,也别被眼前的困难困住。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 只要人在,希望就在,啥坎儿过不去啊?
最后说句实在话,马斯克这张嘴是有点 “乌鸦”,但有时候还真得谢谢他这 “乌鸦嘴”。不是盼着谁不好,是得早点看清问题,别等事儿真来了,手忙脚乱的。你说呢?
发布于:江西省怎么办理股票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